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

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_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和贬义词

ysladmin 2024-07-05 人已围观

简介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_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和贬义词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

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_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和贬义词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的话题吧。

1.关于《孟子》的成语

2.关于孟子的成语 关于孟子的成语介绍

3.关于孟子的成语有哪些

4.有关孟子的成语

5.出自《孟子》的成语 3个 并选择一个解释

6.和孟子有关的成语

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_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和贬义词

关于《孟子》的成语

       关于孟子的成语有:晬面盎背、丛雀渊鱼、鱼与熊掌、得道多助、齐东野语等。

       晬面盎背[ zuì miàn àng bèi ]解释: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貎,敦厚之态。指有德性者的仪态。出自: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译文: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道德修养到家。

       丛雀渊鱼[ cóng què yuān yú ]解释: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出自: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译文: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为政等。鱼与熊掌[ yú yǔ xióng zhǎng ]解释: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关于孟子的成语 关于孟子的成语介绍

       好为人师

       [出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

       不谦虚,好在别人面前以教育者自居。

       乱臣贼子

       [出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滕文公》)

       儒家指不忠不孝的人。后泛指造反作乱,破坏统治秩序的人。

       引而不发

       [出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

       比喻做好准备,待机行事。亦常用以比喻善于启发引导或善于控制自己。

       专心致志

       [出处]“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告子》)

       一心一意,精神集中。

       自怨自艾

       [出处]“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

       悔恨自己的错误。

       具体而微

       [出处]“冉有、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公孙丑》)

       大体具备,只是规模小些。

       匹夫之勇

       [出处]“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梁惠王》)

       指毫无智谋,单凭一己之力蛮干的勇气。

关于孟子的成语有哪些

       1、孔孟之道: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2、齐东野语: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3、晬面盎背: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4、丛雀渊鱼: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语本《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5、断织之诫: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6、断杼择邻: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7、艴然不悦: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8、膏粱文绣: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赵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9、衡虑困心:形容费尽心思。语出《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己溺己饥: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11、胶鬲之困: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

        12、壸浆箪食: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壸浆,以迎王师。”原谓竹篮中盛着饭食,壶中盛着酒浆茶水,以欢迎王者的军队。后多用指百姓欢迎、慰劳自己所拥护的军队。

        13、廉顽立懦:谓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14、披发缨冠: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15、仆仆亟拜:一再作揖行礼。语出《孟子·万章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16、齐王舍牛:《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17、取诸宫中:《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后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18、三迁之教: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19、嫂溺叔援: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嫂溺叔援”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20、神州赤县: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21、食箪浆壶: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语本《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2、视为寇雠:《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后因以“视为寇雠”比喻极端仇视。

        23、守约施搏:谓所操者简易而施与者广大。语本《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24、四书五经: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25、以叔援嫂:《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以叔援嫂”谓权宜行事。

        26、逾墙钻穴:亦作“逾墙钻蠙”。亦作“逾墙窥蠙”。语本《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以“逾墙钻穴”指男女偷情。

        27、鱼与熊掌: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28、渊鱼丛爵:《孟子·离娄上》:“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后以“渊鱼丛爵”比喻为政不善,结果驱使人民投向敌方。

        29、邹衍谈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后因以“邹衍谈天”喻善辩。邹,通“驺”。

        30、左右逢原:《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谓学问工夫到家后,则触处皆得益。后以“左右逢原”泛指做事得心应手。

有关孟子的成语

       无敌天下、

        四书五经、

        赤子之心、

        缘木求鱼、

        揠苗助长、

        孟母三迁、

        春风化雨、

        高楼大厦、

        杯水车薪、

        不言而喻、

        自怨自艾、

        独善其身、

        事半功倍、

        拔苗助长、

        左右逢源、

        始作俑者、

        舍我其谁、

        以邻为壑、

        流连忘返、

        专心致志、

        闻过则喜、

        水深火热、

        恻隐之心、

        岌岌可危、

        一曝十寒、

        斩钉截铁、

        舍生取义、

        与人为善、

        茅塞顿开、

        自以为是

出自《孟子》的成语 3个 并选择一个解释

       1、孟母三迁

       解释: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和孟子有关的成语

       (1)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 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  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3)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  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4)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  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5)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  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6)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  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7)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  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8)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  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9)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  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10)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  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1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  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12)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  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13)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  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14)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离娄》)  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身边左右都可找到知识的来源。  (15)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  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16)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  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17)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  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18)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  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19)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  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20) 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  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21)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  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22)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  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23)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  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24)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  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褒义词”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