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在线成语解释 在线成语解释

此地无银三百两打一成语是什么_此地无银三百两成语故事讲解全文

tamoadmin 2024-08-04 人已围观

简介1.此地无银那三百两啥意思和故事2.很少有人知道的成语故事3.怎么用成语形容:以为自己事情掩饰好了 7字成语故事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东晋时期,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晋明帝皇后的哥哥庾亮,在晋

1.此地无银那三百两啥意思和故事

2.很少有人知道的成语故事

3.怎么用成语形容:以为自己事情掩饰好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打一成语是什么_此地无银三百两成语故事讲解全文

7字成语故事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东晋时期,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晋明帝皇后的哥哥庾亮,在晋成帝即位后担任中书令,职掌中央大权,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对此,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我沙场屡建战功,庾亮凭什么青云直上!当时西部边境很不安宁,庾亮推荐大臣温峤(qiáo)到江州任刺史。

 不久,庾亮接到密报:历阳太守苏峻企图谋反。庾亮没有马上取果断行动,而是想骗苏峻到都城建康来做大司马。大臣们都认为这个方法不妥,温峤也写信劝阻,但庾亮不听。

 苏峻接到朝廷的通知后,敏感地觉察到朝廷已对自己生疑,于是索性发兵进攻都城。温峤得知这个消息,一方面请求庾亮允许他率兵从小路进入建康保卫京都,一方面号召将士们做好各种准备。

 不料,庾亮对苏峻的反叛力量估计不足,认为温峤那里的防务非常重要,不希望他率兵来护卫都城。他写信给温峤说:“我对西域敌人的担心,超过了对历阳叛兵的担心,你必须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一步。”

 雷池,在今安徽省望江县东南。它是雷水自今湖北省黄梅县流到安徽省望江县东南积水而成的一个池。庾亮的意思是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来。

 由于庾亮低估了苏峻反叛的力量,温峤在江州按兵不动,结果苏峻进攻建康时没有受到大军的阻挡。尽管庾亮率军迎战,建康还是陷入了苏峻之手。

 庾亮赶紧去投奔温峤。温峤并不责怪他,而是请他守卫白石营垒,自己加紧操练水军,准备歼灭叛军。

 苏峻的一万士兵很快抵达白石,与仅有两千人马的庾亮展开血战。庾亮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击退了叛军。后来,庾亮、温峤等人终于杀掉苏峻,平定了叛乱。——《报温峤书》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派人去叫县令陶渊明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被一个手下拦住,手下说:“参见这位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他会在郡太守面前说你坏话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说罢,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烧毁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普通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亦常常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政坛中少了一位官员,却让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后来,人们也常把那些在生活中,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的行为,说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

 求解驿站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

 活学活用做人要有自己的骨气,~,才算是真正的人。

 妙语点拨自古以来,多数文人有傲气,或有骨气,而陶渊明则是兼有傲气和骨气的文人。他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被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津津乐道,视为中国文人不事权贵的典范。然而,我们稍加分析,即可得知,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非不愿向权贵折腰,只是不愿意向他所瞧不起的“乡里小儿”折腰罢了。

 近义堂堂正正

 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时期,郑国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对他的弟弟共叔段是百般宠爱,她为了他向郑庄公讨封土地,郑庄公同意后共叔段在他的土地上建造都城,都城的范围超过了郑庄公的规定。郑国大夫祭仲见此情景开诚布公地对郑庄公说:“这共叔段如此做法不是要跟国君分庭抗礼吗?”郑庄公也十分为难,他说:“母亲要这样做,我也无可奈何呀。”祭仲推心置腹地说道:“可是却不知姜氏何时才会满足,大王何不趁早不让它滋长蔓延呢?”郑庄公回答道:“无需如此,他这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看吧。”共叔段后来越来越胆大,不仅招兵买马还制造了很多兵器,城墙建好以后他便开始准备进攻郑国,姜氏跟他内外呼应,想要一举获胜。共叔段跟姜氏的阴谋诡计郑庄公都看在眼里,等到共叔段发动进攻的时侯他一声令下便将共叔段杀得一败涂地,共叔段的阴谋也就彻底失败了。

 今朝有酒今朝醉

 罗隐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原名叫罗横,他的一生写了很多诗,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影响。罗隐从小就废寝忘食地学习知识,学富五车的他胸怀壮志,想要像过去的贤人那样报效祖国,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一直以来他都没有机会发挥他的智慧。罗隐三番两次赶赴考场想要考取进士,尽管他才高八斗却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胸怀大志的罗隐此时感觉到自已的前途渺茫渐渐开始消沉,他把自已的名字改成了罗隐,准备回到故乡过隐居的日子,不再为了国事忧心忡忡。在这种情形下罗隐做了一首《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已怀才不遇、悲观消极、遁世厌俗的情感和万般无奈的思绪。

 不识庐山真面目

 宋朝时期,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一次到庐山游玩的时侯便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他在诗里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说的是作者在庐山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爬山越岭,放眼望去四周都是起伏的山峰,横着看一片山岭连绵不绝,侧着看便是狭窄的山峰。站在庐山的不同位置,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可以看到庐山的形态各异,苏东坡感慨万千地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看到庐山的整个面目,只能站在远远的地方才可以看到,而当你置身在庐山之中的时侯你的视野都被重重的山峰遮挡了,却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小部分。

 醉翁之意不在酒

 北宋时期,著明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死后被人们谥为“文忠”。“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西南的琅琊山,修建于宋朝,欧阳修在被贬为滁州太守的时侯经常跟朋友们一起在“醉翁亭”喝酒游玩,因此有一篇著名的《醉翁亭记》。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思是说:太守经常跟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太守没喝多少便有了醉意,在这里我的年纪是最大的,因此称自已是“醉翁”。醉翁并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而是为了这里优美如画的风景让人太过陶醉,在这里一边喝酒一边享受青山绿水带来的乐趣。

 心有灵犀一点通

 晚唐时期,据说著名诗人李商隐跟他岳父的一名妓妾相爱着。有一次他二人在宴会的时侯偷偷相会,二人并肩携手窃窃私语,甜蜜的约会让人心神迷醉,只是过了今晚以后他们就很难再见面了。李商隐这一夜未眠,思绪起伏的他写下了知古流传的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冀,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机商隐的诗被称为唐诗的“晚霞”,他写了很多情意绵绵的爱情诗。在这首诗中李商隐从自已的情感经历出发,写出了人世间恋爱男女们不能够在一起相处的心里,情致朦胧意境使其成为了千古传诵的情诗。

 身在曹营心在汉

 东汉时期,曹操为了扩充势力决定消灭刚到徐州羽毛未丰的刘备。面对曹操的大军刘备很快就被打得溃不成军,战斗中与刘备桃园三结义的张飞和关羽走散了,刘备只得暂时投奔袁绍。关羽留在下邳保护刘备的二位夫人。曹操也是位爱才若渴的人,他对文武双全的关羽非常赏识,想干戈化玉帛将其纳入麾下,于是设计将下邳攻下,关羽为了保护夫人只好忍辱负重暂时投降。此时曹操为了收买人心,赐给了关羽很多金银财宝与绫罗绸缎霓裳羽衣,还赐他“汉寿亭侯”官印,但关羽却丝毫不放在眼里。曹操见关羽的战袍破旧不堪便关心地问道:“将军为何如此节俭?”关羽回道:“兄长所赐,穿衣如见兄长。”还有一次曹操送给关羽一匹赤兔马,关羽兴高烈地谢道:“有了这匹日行千里的好马,我很快就可以赶到兄长的身边了。”曹操心里明白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纵然有他这个伯乐相马关羽也不会留下来。后来关羽费尽心思打听到刘备在袁绍身边,便将曹操所送之物如数奉还,护着两位嫂嫂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英雄无用武之地

 东汉末年,曹操靖北后,南攻荆州。刘备势单力孤,不能与之抗衡,迫而逃至夏口。诸葛亮自请于备,偕鲁肃一道往东吴谒孙权。以行“东联孙权,北拒曹操”之“隆中对”策略。亮见权时,以“激将计”说之曰:“值天下大乱,公据江东。吾主聚众于南,与操逐鹿中原。今操已扫北,乘势南下,大破荆州,威震四海。吾主‘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远遁于此。望公量力而为,若能合吴越之众,戮力拒之,事宜早决。否则,按兵束甲,俯首称臣,北面而事之。观公外似臣服,内实踌躇,当断不断,祸将至矣。”权本欲一战,复闻此言,勃然大怒,遂从亮言,联手抗曹。

 此地无银三百两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于是,他也灵机一动,自作聪明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坑边的墙角上。

;

此地无银那三百两啥意思和故事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拼音]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出处]

传说古代某人将银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里王二看见牌子;就把银子偷走;也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隔壁王二不曾偷。”

[例句]

他极力说这事与他无关,可脸却红红的,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很少有人知道的成语故事

中华成语大词典

此地无银三百两

拼音: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解释: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出处: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示例:他们做贼心虚,所以总是发表~的声明。 ★《人民文学》16年第9期

近义词:欲盖弥彰、不打自招

反义词: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英文:no 300 taels of silver buried here―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ce

日文:隠 (かく)そうとしてかえってばれてしまう

俄文:выдать себя с головóй

成语故事:从前有个精于算计而又自作聪明的张三,辛辛苦苦攒了三百两银子,放在家里怕别人偷,就趁夜色在自家院中挖坑埋好,并在埋银处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字牌。隔壁的小偷王二将银子偷走,并留下“隔壁王二不曾偷”的字牌

怎么用成语形容:以为自己事情掩饰好了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

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

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

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

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

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

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节目。

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

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

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

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

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

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

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

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

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

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

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

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

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1、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

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

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

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3、 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画饼充饥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

5、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祥,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之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刘琨欣然赞同。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中断。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完成了他报效国度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足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6、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国立刻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无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咱们今日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尽管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求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许发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7、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过世,刘琮投降曹操,情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

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去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赞同联刘抗曹

8、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以为很奇怪,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我但愿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9、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途经江的人),把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

10、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十分喜好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观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

本来,叶公喜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龙。

11、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

12、自相抵触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歌颂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牢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歌颂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锐利,关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时存在的。

13、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平常地飞驰过来,撞在棵大树上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愿,从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14、悬梁刺骨

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时,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梁上。

后来成为当世大儒。

15、程门立雪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

”因此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奉养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一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16、拔山举鼎

项羽在少年时代不喜好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赌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书,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认真钻研。

听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健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17、杯弓蛇影

秦王苻坚兵败后逃跑,在逃跑过程中觉得一草一木多是追兵,疑神疑鬼,最终中箭而逃。

18、按图索骥

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善于相马。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简单,就拿着这本书四处找好马。

但是他只会照书本去找,最终一无所获。

19、柳营试马

西汉时期,由于诸侯权势强大,中央不能有用把持诸侯,晁错的削藩政策正式引发“七王之乱”,汉景帝命周亚夫发兵救梁。

周亚夫柳营试马,切断叛军后路,断绝其粮草提供,使叛军不战自溃,周亚夫发兵乘胜追击

20、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襟坦荡、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可他小时倒是个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少,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度,于是就奋发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奋发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盛的知识,学问大有上进。

他曾多少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帮助帝王管理国度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曾有人荐举他去做官司,他没有允许,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

此地无银三百两: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

邻人王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东施效颦:

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

同村的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

村里富人见到她这副模样,都紧闭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乘风破浪 :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

他说盾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

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

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亡羊补牢

有个人 他养了一群羊 有天他发现了羊走失了几只 查一查 发现是羊圈破了个洞 别人叫他修羊圈 他觉得吧 才丢几只羊 没什么好修的 终于有天他发现羊快跑光了 想修羊圈 但是太晚了

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悬梁刺骨

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时,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梁上。

后来成为当世大儒。

有名的卧薪尝胆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平常地飞驰过来,撞在棵大树上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愿,从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祥,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之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刘琨欣然赞同。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中断。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完成了他报效国度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足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十分喜好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观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

本来,叶公喜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龙。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程门立雪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

”因此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奉养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一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

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画饼充饥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

拔山举鼎

项羽在少年时代不喜好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赌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书,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认真钻研。

听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健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以下三个成语都能形容,而且成语故事非常生动有趣: 1、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典故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 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 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 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于是,他也 灵机一动,自作聪明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 坑边的墙角上.〔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现在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了.“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2、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掩:遮蔽,遮盖;盗:偷. 典故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典故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大喜,遂于树下仰望,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偶见之,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乃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楚人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而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 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 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惩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