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又呈吴郎翻译_又呈吴郎翻译及注释拼音

tamoadmin 2024-07-29 人已围观

简介1.杜甫:又呈吴郎2.清平乐 连云松竹诗的意思,不是题3.麻烦翻译一下这两句诗4.与水果有关的诗句有哪些?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6.关于水果成熟的诗句7.要吴承恩的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

1.杜甫:又呈吴郎

2.清平乐 连云松竹诗的意思,不是题

3.麻烦翻译一下这两句诗

4.与水果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6.关于水果成熟的诗句

7.要吴承恩的资料!

又呈吴郎翻译_又呈吴郎翻译及注释拼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整体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不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五句,是前一段的发展,也是对前一段的补充。前段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里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段。

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

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段六句,将苦难加以升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

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又呈吴郎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 国中古诗 , 秋天 , 写风 , 励志忧国忧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著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濛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鉴赏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 *** 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 *** 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 *** 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1.自己的苦 2.周围人的苦 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 *** 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 *** 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里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 *** 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 *** 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

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 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清平乐 连云松竹诗的意思,不是题

 《 又呈吴郎

  作者 :杜甫

  原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郎则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8、只缘:正因为。

10、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就。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翻译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

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

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

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

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

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m.taiks)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麻烦翻译一下这两句诗

辛弃疾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检校:查看,巡游观赏。

床头:糟床,酿酒工具。

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冬(1181)被改任为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不久便遭到弹劾,免官隐退江西上饶。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因为被罢官而苦恼,反而是因为脱离了纷扰的官场而愉悦。带着闲适,放松的心情,作者在山林中游玩,观赏。这一时期,辛弃疾创作了很多赞美大自然美丽,喜爱乡下生活恬静美好的田园诗歌。

本词没有绮丽的字句,没有任何典故。字字句句朴素洒脱,自然清新,描写生动传神。

郁郁葱葱的青松翠竹,与云端相连。生活在这青松、翠竹、白云间,辛弃疾怡然自足。

他所以感到“万事从今足”,不仅是因为可以徜徉于山间林泉,更因为松竹身上,寄寓着他高洁的心性。松、竹、梅,岁寒三友也。在文人雅士看来,它们是坚贞顽强、持节不阿的象征。

“从今足”三字,说明这之前的辛弃疾从来没有感到满足过。这全是因为故乡沦陷,因为国家危难,因为壮志难酬。南归后的辛弃疾不但没能在抗金战场上英勇奋战,反而在复杂的官场上摔得头破血流。他痛苦、抑郁、怨恨,极度的失望中又还带着从不放弃的希望。

“连云松竹”是否真的就令辛弃疾从此心满意足了呢?从他闲居带湖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依然还有愤懑、不平,他始终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爱国英雄。不过,幽美的自然环境,闲适的乡村生活,还是能淡化他的愁怀,或者暂时让他忘记烦忧。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闲居的词人亲自拄着竹杖,到村东头主持祭祀的人家分回应得的一份社肉,而自家新酿的白酒正好刚从糟床上榨出来。有酒有肉,足可醉饱逍遥。“社肉”,古时乡俗,春秋两次祭土地神,称社日,祭神结束后,会将作为祭祀品的牲畜熟肉分给各家,以求降福。“床头”,指糟床,酿酒器具。

能分得社肉,说明闲居乡里的词人已经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就着社肉,喝着新酒,在词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悠哉游哉、休闲自适,更可令他“万事从今足”。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秋天的西风吹熟了山园里的梨子、枣子,孩子们拿着长长的竹竿,在树下偷偷地打果子吃。

乡村人家的果树长在房前屋后,顽皮的孩子总会趁主人不注意偷打几个果子。一个“偷”字,表现出孩子们小心翼翼的样子。他们大概是边打果子,边紧张地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人来。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辛弃疾发现了这些顽皮的村童,却毫不生气,反而命令家人:不要去惊动这些可爱的孩子!他自己则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躲了起来,安闲地看着孩子们把刚熟的梨枣打摘个够。

秋风中,褐色的梨、红色的枣挂满枝头,几个小孩踮着脚,手里的长长竹竿在树上晃来晃去;另一边的角落里,白发的“老夫”躲在静处,微笑着观看这些孩子的“小把戏”。画面中一老一少,一动一静,妙极趣极。

这一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的《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杜甫怜惜偷枣的穷老妇人,是同情她的遭遇;辛弃疾任由孩子们偷枣,是出于由衷的爱怜,也是为了感受他们的快乐。虽然两人面对的情况不同,但其中的宽厚、人道是相通的。

评 解

这首秋日即事的小令,用平实朴素的描叙,写词人闲居期间田园生活之乐趣,表达了他闲适达观的心情和对乡村风土人物的由衷喜爱。

与水果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元稹,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今属河南)人。8岁丧父,少经贫贱。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府运动倡导者。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1. 关于水果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水果的诗句有哪些 1.关于水果的诗句15个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独绕樱桃树,酒醒喉肺干。

3、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4、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

5、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6、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

7、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

8、记掐恨香蕉,愁悰细说。

9、凤梨鸱芋煨将熟,坐拥丰貂话赤城。

10、石榴未拆梅犹小,爱此山花四五株。

1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2、外出春,偶见芒果花盛开,花满树冠,葳蕤压枝,煞是好看。

13、杂橘柚以为囿兮,列新夷与椒桢。

14、从容岁月带微笑,

淡泊人生酸果花。(山楂)

15、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闽南人。(荔枝)

2.关于水果的古诗有哪些

1、唐?平可正。《杨梅》:“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沪南荔子深。似间新入贡,登盘不见旧供吟。诗成一寄山中友,恐解楼头爱渴心。”

2、唐?李白。《梁园吟》:“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3、宋?杨万里。《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梅出稽山世少双,情如风味胜他杨。玉肌半醉红生粟,墨晕微深染紫裳。火齐堆盘珠径寸,

酷泉绕齿朽为浆。故人解寄吾家果,未变蓬莱阁下香。”

4、清?陈维粮。《一丛花?杨梅》:“江城初泊洞庭船,颗颗贩匀圆。朱樱素素都相逊,家乡在,消夏湾前。两崎蒙茸,半湖军历,笼重一帆偏。买来恰趁晚凉天。冰井小亭轩。妆余欲罢春纤湿,粉裙上,几点红鲜。莫是明朝,有人低问,羞晕转嫣然。”

5、清?陈维粮。《一丛花?杨梅》:“江城初泊洞庭船,颗颗贩匀圆。朱樱素素都相逊,家乡在,消夏湾前。两崎蒙茸,半湖军历,笼重一帆偏。买来恰趁晚凉天。冰井小亭轩。妆余欲罢春纤湿,粉裙上,几点红鲜。莫是明朝,有人低问,羞晕转嫣然。”

6、清?杨芳灿。《杨梅》:“闲销暑,露井水亭清坐,不须料理茶磨。夜深一口红霞嚼,凉心华池香唾。谁响我?况消渴,年来最忆吾家果。”

7、宋?王安石。《西江月?红梅》:“梅红微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华清池,酒人琼姬半醉。东阁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疑,惟有青枝不似。”

8、清?王士祯。《董起男送风雨梅戏占为谢》:“吴中五月梅黄雨,想象千年舶棹风。珍重遗来看软齿,不须将醋浸曹公。”

9、清?吴伟业。《苹婆》:“汉苑收名果,如君满玉盘。几年沙海使,移人上林看。对酒花仍艳,经霜实未残。茂陵消渴甚,饮食胜加餐。”

10、晋?傅玄。《枣赋》:“离离朱实,脆若离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当夏之珍,坚者宜干。”

11、宋?王安石。《枣》:“种桃昔所传,种枣子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才又良木。余甘人邻家,尚得馋妇逐。况余秋盘中,快啖取餍足。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

12、唐?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影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花如桔,青荣;实如丹,夏熟;……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3.描写“水果”的诗句有哪些

1、《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五代: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翻译: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唐代: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翻译: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3、《送刘司直赴安西》唐代:王维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翻译: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4、《又呈吴郎》唐代: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翻译: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5、《梁园吟》唐代:李白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翻译:侍女为你端上盛满杨梅的玉盘,再为你端上花皎如雪的吴盐。

4.关于水果的诗句有哪些

1、《杨梅》

作者:唐平可正

五月杨梅已满林,

初疑一颗价千金。

味方河朔葡萄重,

色比沪南荔子深。

似间新入贡,

登盘不见旧供吟。

诗成一寄山中友,

恐解楼头爱渴心。

2、《梁园吟》

作者: 唐李白

玉盘杨梅为君设,

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

莫学夷齐事高洁。

3、《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

作者:宋杨万里

梅出稽山世少双,

情如风味胜他杨。

玉肌半醉红生粟,

墨晕微深染紫裳。

火齐堆盘珠径寸,

酷泉绕齿朽为浆。

故人解寄吾家果,

未变蓬莱阁下香。

4、《一丛花?杨梅》

作者:清陈维粮

江城初泊洞庭船,

颗颗贩匀圆。

朱樱素素都相逊,

家乡在,消夏湾前。

两崎蒙茸,半湖军历,

笼重一帆偏。

买来恰趁晚凉天。

冰井小亭轩。

妆余欲罢春纤湿,

粉裙上,几点红鲜。

莫是明朝,

有人低问,羞晕转嫣然。

5、《杨梅》

作者:清杨芳灿

闲销暑,露井水亭清坐,

不须料理茶磨。

夜深一口红霞嚼,

凉心华池香唾。

谁响我?

况消渴,年来最忆吾家果。

5.关于水果的诗有哪些

《葡萄》

——唐·唐彦谦

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

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

《赋枣》

——宋·王安石

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余甘入邻家,尚得馋妇逐.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贽享古已然,豳诗自宜录.沔怀青齐间,万树荫平陆.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广庭觞圣寿,以此参肴蔌.愿比赤心投,皇明傥予烛.

《白樱桃》

——唐·于邺(一作韦庄诗)

王母阶前种几株,水晶帘内看如无.

只应汉武金盘上,泻得珊珊白露珠.

《恩赐樱桃分寄朝士(在岐下)》

——唐·韩偓

未许莺偷出汉宫,上林初进半金笼.

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

俱有乱离终日恨,贵将滋味片时同.

霜威食檗应难近,宜在纱窗绣户中.

《樱桃》

——宋·陈与义

四月江南黄鸟肥,樱桃满市粲朝晖.

赤瑛盘里虽殊遇,何似筠笼相发挥.

《和裴杰秀才新樱桃》

——唐·杜牧

新果真琼液,未应宴紫兰.圆疑窃龙颔,色已夺鸡冠.远火微微辨,繁星历历看.茂先知味好,曼倩恨偷难.忍用烹騂酪,从将玩玉盘.流年如可驻,何必九华丹.

《樱桃》

——唐·张祜

石榴未拆梅犹小,爱此山花四五株.

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

《谢杨尚书惠樱桃》

——唐·卢延让

满合虚红怕动摇,尚书知重赐樱桃.

揉蓝尚带新鲜叶,泼血犹残旧折条.

万颗真珠轻触破,一团甘露软含消.

春来老病尤珍荷,并食中肠似火烧.

《乞樱桃》

——唐·齐己

去年曾赋此花诗,几听南园烂熟时.

嚼破红香堪换骨,摘残丹颗欲烧枝.

流莺偷啄心应醉,行客潜窥眼亦痴.

闻说张筵就珠树,任从攀折半离披.

《吴樱桃》

——唐·白居易

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

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

鸟偷飞处衔将火,人摘争时蹋破珠.

可惜风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应无.

《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唐·崔兴宗

未央朝谒正逶迤,天上樱桃锡此时.

朱实初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

未胜晏子江南橘,莫比潘家大谷梨.

闻道令人好颜色,神农本草自应知.

《石榴》

——唐·无名氏

蝉啸秋云槐叶齐,石榴香老庭枝低.流霞色染紫**,黄蜡纸苞红瓠犀.玉刻冰壶含露湿,斒斑似带湘娥泣.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

《石榴》

——唐·李商隐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宴山亭·赋杨梅》

——元·张雨

鹤顶朱圆,丰肌粟聚,宝叶揉蓝初洗.亲翦翠柯,远赠筠笼,脉脉红泉流齿.骨换丹砂,笑尚带、儒酸风味.谁记.曾问谱西泠,绿阴青子.君家几度尊前,摘天上繁星,伴人同醉.纤手素盘,历乱殷红,浮沉半壶脂水.珍果同时,惟醉写、来禽青李.争似.为越女、吴姬染指.

《项里观杨梅》

——宋·陆游

山中户户作梅忙,火齐骊珠入帝乡.

细织筠笼相映发,华清虚说荔枝筐.

《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

——宋·陆游

宣城绣瓜有奇香,偶得并蔕置枕傍.

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尝.

6.描写“水果”的诗有哪些

1.

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

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

2.

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余甘入邻家,尚得馋妇逐。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贽享古已然,豳诗自宜录。沔怀青齐间,万树荫平陆。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广庭觞圣寿,以此参肴蔌。愿比赤心投,皇明傥予。

3.

王母阶前种几株,水晶帘内看如无。

只应汉武金盘上,泻得珊珊白露珠。

4.

未许莺偷出汉宫,上林初进半金笼。

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

俱有乱离终日恨,贵将滋味片时同。

霜威食檗应难近,宜在纱窗绣户中。

1.《葡萄》

唐·唐彦谦

2.《赋枣》

宋·王安石

3.《白樱桃》

唐·于邺(一作韦庄诗)

4.《恩赐樱桃分寄朝士(在岐下)》

唐·韩偓

参考资料

搜狗问问:

7.关于水果的诗句有哪些

1、《杨梅》作者:唐平可正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

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沪南荔子深。似间新入贡,登盘不见旧供吟。

诗成一寄山中友,恐解楼头爱渴心。2、《梁园吟》作者: 唐李白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3、《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作者:宋杨万里梅出稽山世少双,情如风味胜他杨。

玉肌半醉红生粟,墨晕微深染紫裳。火齐堆盘珠径寸, 酷泉绕齿朽为浆。

故人解寄吾家果,未变蓬莱阁下香。 4、《一丛花?杨梅》作者:清陈维粮江城初泊洞庭船,颗颗贩匀圆。

朱樱素素都相逊,家乡在,消夏湾前。两崎蒙茸,半湖军历,笼重一帆偏。

买来恰趁晚凉天。冰井小亭轩。

妆余欲罢春纤湿,粉裙上,几点红鲜。莫是明朝,有人低问,羞晕转嫣然。

5、《杨梅》作者:清杨芳灿闲销暑,露井水亭清坐,不须料理茶磨。夜深一口红霞嚼,凉心华池香唾。

谁响我?况消渴,年来最忆吾家果。

关于水果成熟的诗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注释

 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鉴赏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有五句,句句押韵,的号心、的茅心、的郊心、的梢心、的坳心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不三重茅。心起势迅猛。的风怒号心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的怒心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的茅飞渡江景江郊心的的飞心字紧承不句的的卷心字,的卷心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的飞心走,的飞心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的景心在的江郊心:的高者挂罥长林梢心,很难弄下来;的下者飘转沉塘坳心,也很难收回来。的卷心、的飞心、的渡心、的景心、的挂罥心、的飘转心,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不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景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不的共鸣。

 第二段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的景江郊心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不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的南村群童心抱跑了。的欺我老无力心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的老无力心,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的忍能对面为盗贼心,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的老无力心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的群童心加不的.盗贼心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的唇焦口燥呼不得心,也就无可奈何罢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的不为困穷宁有此心,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的群童心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的四海困穷心的现实基础不产生而来的。

 的归来倚杖自叹息心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的倚杖心,当然又与的老无力心照应。的自叹息心中的的自心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的叹息心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有三:1、自己的苦;2、周围人的苦;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心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景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心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的冷心,正由于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心,所以才感到冷。

 的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心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的长夜沾湿心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不的长夜沾湿心,诗人自然不能入睡。的长夜心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的何由彻心和前面的的未断绝心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心,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的广厦心、的千万间心、的大庇心、的天下心、的欢颜心、的安如山心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的床头屋漏无干处心、的长夜沾湿何由彻心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心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的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心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的天下寒士心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的吾庐独破心,而且是的天下寒士心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不;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要吴承恩的资料!

1.关于水果的诗句15个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独绕樱桃树,酒醒喉肺干。

3、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4、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

5、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6、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

7、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

8、记掐恨香蕉,愁悰细说。

9、凤梨鸱芋煨将熟,坐拥丰貂话赤城。

10、石榴未拆梅犹小,爱此山花四五株。

1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2、外出春,偶见芒果花盛开,花满树冠,葳蕤压枝,煞是好看。

13、杂橘柚以为囿兮,列新夷与椒桢。

14、从容岁月带微笑,

淡泊人生酸果花。(山楂)

15、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闽南人。(荔枝)

2.描写秋天果子成熟的词语,句子

柿子树上的叶子全都落了,可黄澄澄的柿子还挂在指头,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橘黄灯笼。有红彤彤的石榴、那粒粒儿就像红玛瑙,晶莹透亮!还有那一串患葡萄,紫莹莹,鲜嫩嫩!像是倒挂的串串宝石!还有黄澄澄的梨儿,就像一个个大大的葫芦。秋天的果实真多呀:有苹果、有香蕉、有桔子、有梨子、有石榴、还有柚子……

红彤彤的苹果像一个害羞小姑娘,黄黄的香蕉像一艘艘小船,桔子像一个个乒乓球,梨子像一个黄澄澄的小灯笼,石榴是一个高兴的小女孩,它总笑,柚子像一个胖胖的脸。苹果很脆。香蕉很甜,桔子很酸,梨子很甜,石榴也很甜,柚子很酸 。

你看,山下面是什么,是一排排成熟的果实,是一个是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果实.。家乡的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桃树上结起了大桃子,梨树上结起了大梨子,橘树上结起硕大的橘子,田野里的水稻也成熟了等许许多多的可以吃的果实都成熟了。秋天在果园里,果园里的苹果、桔子、香蕉等果实都成熟了。叔叔阿姨们拿着篮子,把果子一个一个地摘了下来。那些没有摘下的果子,好像在说:“快把我们摘下来吧!那些要买水果的人们等着我们呢!” 果园里,苹果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咬上一口,那酸酸甜甜的苹果,保证你要吃一棵树的苹果还不够!梨树上结了灯笼似的大梨子,一阵风吹来,梨树上的梨子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石榴树上,一个个的大石榴饱满地裂开“笑口”,那些粒粒儿就像红玛瑙,晶莹透亮…… 秋天的水果是五颜六色。有红彤彤的石榴、那粒粒儿就像红玛瑙,晶莹透亮!还有那一串患葡萄,紫莹莹,鲜嫩嫩!像是倒挂的串串宝石!还有黄澄澄的梨儿,就像一个个大大的葫芦。

3.关于描写水果的诗句

1、《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翰 朝代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白话翻译: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2、《蝶恋花·春景》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白话翻译: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白话翻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4、《成都曲》

作者张籍 朝代唐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白话翻译: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

5、《惠州一绝 / 食荔枝》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白话翻译: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4.赞美水果的诗句

关于荔枝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苏轼《食荔枝二首〔并引〕》〕

关于桃的诗

大理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崔护:《题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杜甫:《绝句漫兴》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吴融:《桃花》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刘敞:《桃花》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

袁枚:《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韩愈《题百叶桃花》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杨凭《千叶桃花》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

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周朴《桃花》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陆游《泛舟观桃花》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萝枝,半摇青天月。

元稹《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齐己《桃花》

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

流莺应见落,舞蝶未知空。

苏轼《桃花》

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5.描写“水果”的诗句有哪些

1、《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五代: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翻译: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唐代: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翻译: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3、《送刘司直赴安西》唐代:王维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翻译: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4、《又呈吴郎》唐代: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翻译: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5、《梁园吟》唐代:李白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翻译:侍女为你端上盛满杨梅的玉盘,再为你端上花皎如雪的吴盐。

6.形容水果 诗句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石榴 李商隐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元 马祖常 《赵中丞折枝石榴》“乘槎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这首诗不仅道出了石榴的来源,也描写了石榴花的优美。榴花 金元格 山茶赤黄桃绛白,戎葵米囊不入格。

庭中忽见安石榴,叹息花中有真色。生红一撮掌中看,模写虽工更觉难。

诗到黄州隔千里,画家辛苦费铅丹。庭榴 明杨升庵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

不为深秋能结果,肯于夏半烂生姿。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西园石榴开 宋欧阳修 荒台野径共跻攀,正见榴花出短垣。

绿叶晚莺啼处密,红房初日照时繁。最怜夏景铺珍簟,尢爱晴香入睡轩。

乖兴便当携酒去,不须旌骑摇拥车辕。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山石榴寄元九 唐白居易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石榴歌 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

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柳宗元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孔绍安 侍宴咏石榴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孙逖 同和咏楼前海石榴二首 客自新亭郡,朝来数物华。

传君妓楼好,初落海榴花。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更宜林下雨,日晚逐行车。海上移珍木,楼前咏所思。

遥闻下车日,正在落花时。旧绿香行盖,新红洒步綦。

从来寒不易,终见久逾滋。唐 方干 海石榴 亭际夭妍日日看,每朝颜色一般般。

满枝犹待春风力,数朵先欺腊雪寒。舞蝶似随歌拍转,游人只怕酒杯干。

久长年少应难得,忍不丛边到夜观。咏石榴 孔绍安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城.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唐 作者:白居易 作品:喜山石榴花开 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年树。

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赤玉何人少琴轸?红缬谁家合罗裤?但知烂熳恣情开,莫怕南宾桃李妒。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作品:题山石榴花 内容:一丛千朵压栏杆,剪碎红绡却作团。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弄尽人看?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内容: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七律·农家乐 作者:邓柔刚 门前屋后绿油油,四季飘香入画楼。桃树花开红艳艳,石榴果熟滑溜溜。

芭蕉蔽日垂长吊,金桔满枝挂彩球。政策归心开富路,农家老少乐悠悠。

元稹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僧衣。石榴园下禽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作品:奉和袭美病中庭际海石榴花盛发…… 紫府饷露囊,猗兰灯烛未荧煌。丹华乞曙先侵日,金焰欺寒却照霜。

谁与佳名从海曲,只应芳裔出河阳。那堪谢氏庭前见,一段清香染郄郎。

《虞美人·次韵和飘零沧桑上阕》千重碧树莺啼乱,香陌春行倦。红裙妒杀石榴花,为言客愁无不在天涯。

七绝和汉宫秋词长咏石榴花 榴花初染火般红,果实涂丹映碧空。自古人夸多子贵,如今徒惹恨无穷。

古风五月石榴 杨槐撑华盖,桃李结青子;残红倦歇艳,石榴吐芳菲。奇崛梅枝干,清新柳叶眉;单瓣足陆离,双瓣更华炜。

热情染腮晕,柔媚点娇蕊;醉入玛瑙瓶,红酒溢金罍。风骨凝夏心,神韵妆秋魂;朱唇启皓齿,灵秀瑶台妃。

山石榴 唐杜牧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庆清朝榴花 年代:宋作者:王沂孙 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薰风。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

前度绿阴载酒,枝头色比舞裙同。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

谁在旧家殿阁,自太真仙去,扫地春空。朱幡护取,如今应误花工。

颠倒绛英满径,想无车马到山中。西风后,尚馀数点,还胜春浓。

朱熹《榴花》窈窕安榴花,乃是西邻村。坠萼可怜人,风吹落幽户 王义山《石榴花诗》待阙南风欲上场。

阴阴稚绿绕丹墙。石榴已著乾红蕾,无尽春光尽更强。

不因博望来西域。安得名花出安石。

朝元阁上旧风光,犹是太真亲手植。义山另有《石榴》诗一首:「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梨 宋·苏轼 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未尝蠲夏渴,长见助春水 柿子 色胜金衣美 甘逾玉液清 初夏鲜果第一枝 唐·白居易 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

7.关于水果的古诗

唐?平可正。《杨梅》:“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沪南荔子深。似间新入贡,登盘不见旧供吟。诗成一寄山中友,恐解楼头爱渴心。” 唐?李白。《梁园吟》:“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宋?杨万里。《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梅出稽山世少双,情如风味胜他杨。玉肌半醉红生粟,墨晕微深染紫裳。火齐堆盘珠径寸,

酷泉绕齿朽为浆。故人解寄吾家果,未变蓬莱阁下香。”

清?陈维粮。《一丛花?杨梅》:“江城初泊洞庭船,颗颗贩匀圆。朱樱素素都相逊,家乡在,消夏湾前。两崎蒙茸,半湖军历,笼重一帆偏。买来恰趁晚凉天。冰井小亭轩。妆余欲罢春纤湿,粉裙上,几点红鲜。莫是明朝,有人低问,羞晕转嫣然。”

清?杨芳灿。《杨梅》:“闲销暑,露井水亭清坐,不须料理茶磨。夜深一口红霞嚼,凉心华池香唾。谁响我?况消渴,年来最忆吾家果。”

宋?王安石。《西江月?红梅》:“梅红微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华清池,酒人琼姬半醉。东阁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疑,惟有青枝不似。”

清?王士祯。《董起男送风雨梅戏占为谢》:“吴中五月梅黄雨,想象千年舶棹风。珍重遗来看软齿,不须将醋浸曹公。”

清?吴伟业。《苹婆》:“汉苑收名果,如君满玉盘。几年沙海使,移人上林看。对酒花仍艳,经霜实未残。茂陵消渴甚,饮食胜加餐。”

晋?傅玄。《枣赋》:“离离朱实,脆若离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当夏之珍,坚者宜干。”

宋?王安石。《枣》:“种桃昔所传,种枣子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才又良木。余甘人邻家,尚得馋妇逐。况余秋盘中,快啖取餍足。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

唐?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影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花如桔,青荣;实如丹,夏熟;……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唐?白居易。《荔枝诗十八韵》:“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霜。燕支掌中颗,甘露舌头浆。”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苏拭。《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庐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宋?欧阳修。《浪淘沙》:“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维纱囊里水晶丸。可异大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往事忆,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白香山。《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树团团如盖,叶如冬青,花如桔而春荣,实如丹而夏熟,朵如葡萄,实如批杷,亮如红缯,膜如紫娟,肉白如冰雪,液甘如醴酪。”

《尔雅》:“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

《乐府诗集?古辞?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南朝梁?沈约。《麦李诗》:“青玉冠西海,碧石弥外区。化为中园实,其下成路衡。在先良足贵,因小邀难逾。色润房陵缥,味夺寒水朱。摘持欲以献,尚食且踯躅”

晋?潘岳。《闲居赋》:“周文弱校之枣,房陵朱仲之李。”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