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用囫囵吞枣造句张冠李戴_囫囵吞枣造句简单
tamoadmin 2024-07-12 人已围观
简介1.囫囵吞枣怎么造句,用成语囫囵吞枣2.囫囵吞枣的意思。3.用囫囵吞枣造句4.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写一段话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用张冠李戴造句的句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用张冠李戴造句的句子1 小红常常
1.囫囵吞枣怎么造句,用成语囫囵吞枣
2.囫囵吞枣的意思。
3.用囫囵吞枣造句
4.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写一段话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用张冠李戴造句的句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用张冠李戴造句的句子1小红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老师要我们用张冠李戴这个词造句
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我把《水浒传》里的人物的名字张冠李戴了。
她背书的时候常常张冠李戴,把一个词语解释为另外一个词语的意思。
他老是喜欢张冠李戴,把小王喊成小张。
王刚总喜欢把《水浒传》里的人物张冠李戴,乱说一气。
小红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郭德纲主持节目,常常喜欢叫错名字,张冠李戴,增加一些笑料,以此来博得观众的注意。
做选择题的时候,我经常张冠李戴,搞错选项。
背古诗时,他经常张冠李戴,搞错作者。
你记性太差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杜甫的诗句,你怎麼张冠李戴,说是李白的呢?
用张冠李戴造句的句子21. 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2. 小明写字时,容易张冠李戴,弄错偏旁部首。
3. 你非要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4. 她们两个双胞胎长的真像,我常常把她们的名字叫反,真是张冠李戴!
5. 我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了一下,就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
6. 每当语文老师检查课文背诵时,小李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7. 我把经常《水浒传》里的人物的名字张冠李戴了。
8. 他常常张冠李戴,把家庭作业本当课堂作业本用!
9. 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能张冠李戴。
10. 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11. 叙述事物要切合实际,切忌张冠李戴。
12. 今天老师张冠李戴地把李宁做得错事安在了我头上。
13. 爷爷年纪大了,记性也变差了,常常张冠李戴地将门口老王认成老张,闹出了很多笑话。
14.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15. 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16.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17.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18. 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19. 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
20.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21. 小红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22. 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23. 运用知识更不能张冠李戴,而要细心!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用成语囫囵吞枣
我其实也是囫囵吞枣地看过那书,大有不求甚解,这时父亲问起,便张冠李戴地胡说一气,引来了父亲的哈哈大笑,我还真是窘迫至极。父亲给我讲了一个晚上,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使我有一丝地辛酸。第二日,我终于恍然大悟,把那书的意思全都弄懂了。
我们恍然大悟,老连长是因为吃东西的时候囫囵吞枣病逝的,他安详的躺在床上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再也看不到那迥迥有神的双眼了,全连战士失声痛苦。
囫囵吞枣的意思。
成语: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造句:
1、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2、读书不可囫囵吞枣,方能体会其中精华所在。
3、读书不是竞赛,你是去悦读,因此不妨慢慢地来,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悦的:请细细的体味,切勿囫囵吞枣。
4、“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5、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胜过囫囵吞枣地看十本书。
6、我已经读过数不清的电子书,囫囵吞枣了各种博主的许多经验,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7、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8、囫囵吞枣的吃完午饭,然后又整个下午昏昏沉沉?
9、有些老师不重讲解,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
1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用囫囵吞枣造句
囫囵吞枣,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宋·圆悟克勤《碧岩录》。该成语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囫囵吞枣造句如下:
1、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2、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3、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4、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5、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6、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7、“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8、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9、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10、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11、学习切忌囫囵吞枣,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12、陈正之是宋朝的读书人,他看书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13、许多基本概念的学习是不能囫囵吞枣的。
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写一段话
用囫囵吞枣造句如下:
1、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2、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3、学习知识绝对不能囫囵吞枣,马虎了事,要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彻底。
4、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5、没错,千百万囫囵吞枣般读过他的某一部的读者都会如饥似渴地径直返回书店去购买他写的书,这是可以理解的。
6、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7、学习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要细嚼慢咽;运用知识更不能张冠李戴,而要细心!
8、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9、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10、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11、一直想着说、读、写、练,却总是囫囵吞枣的一带而过。
12、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13、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14、学习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要细嚼慢咽;运用知识更不能张冠李戴,而要细心!
15、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在一个深冬的早晨,窗外北风怒号,我马马虎虎的穿好衣服,囫囵吞枣般的吃过早餐,飞跑出门去,饱经风霜的羊肠小道已覆盖了厚厚的白雪,我一边匆匆忙忙往学校跑去,一边复习昨天的新词:失声痛哭,张冠李戴……不觉到了教室,我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