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什么道理_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什么道理呢
ysladmin 2024-07-03 人已围观
简介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什么道理_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什么道理呢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什么道理的问题,希望我的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什么道理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什么道理的话题。
1.朝三暮四的意思及故事
2.“朝三暮四”中,到底蕴含怎样的哲理?
3.朝三暮四的历史故事及寓意
4.十个优秀成语故事写出悟出的道理
朝三暮四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朝三暮四
拼音:
[zhāo sān m? s?]
解释: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举例造句:
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不要朝三暮四,乱定计划,这样往往一事无成。
成语典故: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朝三暮四”中,到底蕴含怎样的哲理?
“朝三暮四”的主人公是狙公。“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原来指通过玩弄手法来欺骗别人,后来常用于比喻反复无常、常常变卦的人。“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讲述了养猴子的狙公没有改变橡子的分配数量,仅仅改变了分配橡子的先后顺序,就欺骗到了猴子的故事。
朝三暮四的出处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如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译文: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
:“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朝三暮四的道理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变化,事物本质只有一种。后来“朝三暮四”作为一个成语,比喻人的行为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的历史故事及寓意
文/遇见国学1
“朝三暮四”的故事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这个庄子在《齐物论》篇讲出的故事,我似乎每次都知道他在讲什么,却总是不懂他到底在讲什么道理。
故事仍旧发生在宋国,有个养猴的老人,非常喜欢猴子,他养了很多猴子,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猴子们的需求。
但是,当有一天他实在难以负担猴子们的伙食时,他想要减少猴子们的伙食,又怕它们不听自己的话了,于是就先就先假装和猴子们商量到:
“以后我给你们喂橡实,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晚上四颗,你们说足够了吗?”猴子们都愤怒地站了起来,表示不愿意。
他又说:“那我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三颗,这样总行了吧?”猴子们听了后,都高兴地趴在了地上。
虽然在现代的语言中,“朝三暮四”已经成为一个成语,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些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但是庄子之寓意却并不在此。
现代似乎将矛头指向养猴者说话的反复无常,但是庄子却是要讽刺猴子的不明世事。
2
其实,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猴子们能得到的橡实的数量都是一样的,但是对这二者的态度却喜怒不同,让人觉得愚蠢可笑。
庄子却并非要让我们简单地嘲笑猴子,我们在嘲笑过猴子之后,不知能否感悟到庄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在这个故事的前面,庄子就说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智去追求一致,却不知道万物本来就是相通为一的。
猴子只知道养猴人两次说话的分别,却看不到二者之间的想通,我们人呢?
我们绝大多数时候,也只能看到世间万物彼此之间的分别,却看不到彼此之间的想通。
世间万物,原无所谓是非彼此的分别。若真要分别,那么每一个事物都既是彼,又是此,纷繁往复,没有尽头。
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上,我们永远也不会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是非纷争,永无止尽。
3
这样的情况之下,应该怎么办呢?
如庄子所说,只有像圣人一样,不执着于一端,以更高的角度来关照万物,那么彼此间的对立也会消于无形,世间万物也重归于一。
人如何才能做到以更高的角度来关照万物呢?
万物本无是非彼此之别,是因为人的人为划分才有了分别,人之所以有是非彼此的分别,根本在于人有“成心”。
“成心”就是一个人的好恶、喜乐、对得失的计较之心等。
人只有超越自己,不带个人好恶,不掺杂任何个人意见的看待这个世界,世界才会呈现出它最本真的面貌,没有彼此,没有是非,一切都显得万物静好。
我们所汲汲追求着的金钱、权利、地位,我们所斤斤计较着的利益、得失?
为了这些,我们争得头破血流,身心疲惫,到头来,会发现这一切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其中?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极少有人能真正放下,我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希望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活得更加通透,更加潇洒而已。
十个优秀成语故事写出悟出的道理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朝三暮四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狙(ju)公,十分喜爱猕猴。为了观赏这种似人非人、富有灵性的动物,他专门喂养了一群猕猴。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哪有财力物力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
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li)树。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
朝三暮四的寓意:
一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猕猴,恰似那些没有头脑、只会盲目计较的人的一面镜子。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复杂的客观世界面前,看问题必须摒除实同形异的假象的诱惑。此外,在人际关系中,一定要讲原则、重信义,不做那种朝亲?三?,暮近?四?的见异思迁之人。
《朝三暮四》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道理:一个人要有理想,认准目标,一直向前,千万不能朝三暮四,那将一事无成.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道理: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道理:告诉我们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水滴石穿》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道理: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或者说总是运动的.
好了,今天关于“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什么道理”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什么道理”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