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词典 成语词典
论语成语及其出处翻译_论语成语及其出处翻译加造句
ysladmin 2024-06-04 人已围观
简介论语成语及其出处翻译_论语成语及其出处翻译加造句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论语成语及其出处翻译”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1.出自论语的100个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论语成语及其出处翻译”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1.出自论语的100个成语及其出处
2.谁有出自论语的成语,20个,一定一定要有成语意思
3.那些成语来自论语十则?
4.论语中的成语(出处及原句,简短的解释)要超过一百个
5.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100个成语及其出处
(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 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 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 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阳货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释: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阳货篇》)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篇》)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孟子的成语有:
(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
(2)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篇》)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篇》)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篇》)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篇》)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篇》)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篇》)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不为己甚:“仲尼不为己甚者。” (《离娄篇》)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篇》)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篇》)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章》)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章》)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章》)释:如今行仁的人,好象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章》)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章》)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章》)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章》)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章》)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章》)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 (《尽心章》)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尚书》,不如无《尚书》。” (《尽心章》)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章》)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章》)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尽心章》)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其他的
查字典去吧 /question/45045310.html?fr=qrl
谁有出自论语的成语,20个,一定一定要有成语意思
论语中的成语
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示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一个——的教师了。”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那些成语来自论语十则?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6、乐而不*——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4-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论语·里仁》(4·9 ):“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6、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论语·里仁》(4·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4-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论语·里仁》(4·15):“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8、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论语·里仁》(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9、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论语·里仁》(4·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10、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论语·里仁》(4·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11、讷言敏行——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论语·里仁》(4·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篇第五》
5-1、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论语·公冶长》(5·4):“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5-2、闻一知二——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3、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4、朽木不雕朽木难雕朽木不可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5、朽木粪土朽木粪墙——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6、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论语·公冶长》(5·10):“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7、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论语·公冶长》(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5-11、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论语·公冶长》(5·21):“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2、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论语·公冶长》(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13、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论语·公冶长》(5·2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14、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论语·公冶长》(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15、计过自讼——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论语·公冶长》(5·27):“已矣乎,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雍也篇第六》
6-1、行不贰过——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论语·雍也》(6·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2、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论语·雍也》(6·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6-3、肥马轻裘乘肥衣轻——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生活奢侈豪华。《论语·雍也》(6·4):“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4、周急继乏周急济贫周贫济老——周:接济。继:帮助。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论语·雍也》(6·4):“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6-5、犁生骍角——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论语·雍也》(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骍,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6-6、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7、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8、陋巷箪瓢——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9、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0、不堪其忧——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1、行不由径——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论语·雍也》(6·14):“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2、祝鮀之佞——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论语·雍也》(6·1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6-13、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论语·雍也》(6·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4、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论语·雍也》(6·2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6-15、先难后获——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论语·雍也》(6·22):“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16、乐山乐水——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论语·雍也》(6·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17、从井救人——从:跟从。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论语·雍也》(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6-18、博文约礼——博: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论语·雍也》(6·27):“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19、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6·29):“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6-20、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论语·雍也》(6·30):“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6-21、立人达人——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22、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论语·雍也》(6·30):“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篇第七》
7-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2、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3、爱素好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7-4、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5、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6、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7、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8、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0、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1、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论语·述而》(7·1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7-12、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4、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7-15、临事而惧——临:遭遇,碰到;惧:戒惧。遇事谨慎戒惧。《论语·述而》(7·11):“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6、执鞭随蹬——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论语·述而》(7·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7-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论语·述而》(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18、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论语·述而》(7·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19、饮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0、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1、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2、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3、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论语·述而》(7·1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4、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5、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6、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论语·述而》(7·1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中的成语(出处及原句,简短的解释)要超过一百个
论语十则中的成语:⑴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⑵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⑶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⑷任重道远:负担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重任而又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⑹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⑻见贤思齐:见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拓展:关于《论语》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周子曰:“圣学,一为之要。”庄子曰:“道又名一,其号无双”。月牙山人曰:“诸子之学,无文不一,无一不文。”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总结如下:
1 不亦乐乎 《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④表示十分高兴。
2 犯上作乱 《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 《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 《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 《学而》
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 《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 《学而》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 《学而》
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
9慎终追远 《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 《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 《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 《为政》
原文: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七十岁的时候,就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出现违背规矩。
成语义:①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 《为政》
原文:三十而立
翻译: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
成语义:指人开始成熟。
14见义勇为 《为政》
原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那是谄媚。遇到符合义的事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成语义: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举直措枉 《为政》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
成语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 《为政》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够的,对于狗马也能做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奉养而不诚心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
成语义: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啦。
成语义:指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 《为政》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就不迷惑了;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做出违背规矩。
成语义: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19 随心所欲 《为政》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多含贬义。
20 温故知新 《为政》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会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成语义: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21 一言以蔽之 《为政》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诗经》的内容,用一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内容。
成语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2 异端邪说 《为政》
原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翻译:研读邪说,那是残害自己。
成语义: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害的思想、言论。
23 周而不比 《为政》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君子在道义上团结人,不以私利相互勾结;小人善于因私利而勾结,不能在道义上团结人。
成语义: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庭院内观赏八佾之舞,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成语义: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25 哀而不伤 《八佾》
原文:《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翻译:《诗经》中的《关雎》篇的内容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成语义: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②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之美。
26 不咎既往 《八佾》
原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责备了。
成语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27 尽善尽美 《八佾》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翻译:孔子谈到韶乐说:“美极了,又好极了。”谈到武乐时说:“美极了,还不够好。”
成语义: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 《八佾》
原文:或问 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翻译:有人问孔子举行“ 祭”的由来。孔子说:“不知道。能懂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成语义: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29 杞宋无征 《八佾》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去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
成语义: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比喻事情缺乏足够的证据。
30绘事后素 《八佾》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翻译: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粉嫩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打扮啊。’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画上画。
成语义: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31朝闻夕死 《里仁》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早上明白道理,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成语义:早上听到真理,哪怕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心情。
32 恶衣恶食 《里仁》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孔子说:“士有志于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成语义: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33 观过知仁 《里仁》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孔子说:“人犯的错误,同他那一类人是一样的。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类人。
成语义: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34 见贤思齐 《里仁》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圣贤的人考虑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成语义: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要向他学习,看齐。
35 讷言敏行 《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孔子说:“君子要谨慎地说话,而要敏捷地行动。”
成语义:语言迟缓,行动敏捷。古代儒家所奉行的一种修身之道。
36无适无莫 《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于义。
37 一以贯之 《里仁》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翻译:孔子说:“曾参啊!我所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贯穿始终的。
成语义: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泛指将一种理论、思想贯穿于事物的始终。
38 造次颠沛 《里仁》
原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君子一刻也不能违背仁德,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照仁德的要求去做。
成语义:指匆忙不安定。
39流离颠沛 《里仁》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形容生活困苦而到处流浪。
40 安老怀少 《公冶长》
原文: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使老人们生活安定,朋友们互相信任,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和爱护。
成语义: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41不耻下问 《公冶长》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因为他聪明而又喜欢学习,遇见比自己差的人,也肯于向他虚心求教,不以为耻辱,所以他的谥号叫做‘文’。
成语义: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42不念旧恶 《公冶长》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翻译:孔子说:“伯夷、不记住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的仇怨因此减少。
成语义:不记住或不计较别人过的错误或个人间的仇怨。
43 斐然成章 《公冶长》
原文: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翻译:我家乡的学生们,志向远大,心气骄傲,而行为粗简,文采都有较高的成就。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教导他们。
成语义: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②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含褒义。
44 计过自讼 《公冶长》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翻译: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过能够看到自身的错误而从内心自责的人。”
成语义:省查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45 善与人交 《公冶长》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翻译: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同别人交往,和他相处的时间愈久别人就愈敬重他。”
成语义:善于跟别人结成朋友。
46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
原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翻译:开始的时候,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对于人我是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成语义: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指看人是否言行一致。
47 闻一知十 《公冶长》
原文: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翻译: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测知道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测出两件事。
成语义:听到一点就由此此推求而知道十点。形容非常聪明。
48 朽木不雕 《公冶长》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翻译: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什么了,粪土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何必再去谴责他呢?“
成语义:①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比喻人或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②比喻人不堪造就。
49朽木粪土 《公冶长》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比喻不堪造就的人或不可收拾的东西。
50 喜怒不形于色 《公冶长》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翻译: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三次担任宰相,没有表现出高兴的神情;三次被罢免,也没有表现出愤怒的神色。每次罢免时一定把自己旧日的一切政令公务都告诉新任宰相。
成语义:高兴和愤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51 三思而后行 《公冶长》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翻译:季文子要三次考虑后才做某一件事情。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成语义:原指经过三次考虑,然后去做。后泛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
52 愚不可及 《公冶长》
原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译:宁武子,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聪明;当国家昏庸无道时,他就装愚蠢。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赶得上;他的那种装愚,别人可就赶不上了。
成语义:原指装傻,别人无法赶上他。后指极其愚笨。指处于不利局面善于装糊涂的人。
53博施济众 《雍也》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翻译: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施以好处,又能周济众人,怎么样呢?可以说是仁德吗?”
成语义: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54 不改其乐 《雍也》
原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一竹筒粗饭,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不巷子里,一般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成语义:不改变自己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来快乐。
55 乘肥衣轻 《雍也》
原文: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翻译: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乘坐肥马驾的车,身穿贵重的皮衣。
成语义:驾驭肥壮的马,身穿贵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56 从井救人 《雍也》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翻译: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虽然告诉他:‘一位有仁德的人掉到井里啦。’他会跟着跳下去吗?”
成语义:跟着落下井的人下井去,以营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不讲方式、不计后果没给别人带来好处而徒然损害自己。比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拯救别人。
57箪食瓢饮 《雍也》
原文:同54
翻译:同54
成语义: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贫苦。
58 敬而远之 《雍也》
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翻译:孔子说:“专心倡导人民遵守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又要远离它不要沉迷,这就可以说是聪明啦。”
成语义:尊敬他而又有所顾忌而不去接近他。既不得罪他,也不接近。
59乐山乐水 《雍也》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长寿。”
成语义:
60 立人达人 《雍也》
原文:夫仁者,已欲立则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作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呀。
成语义: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61 能近取譬 《雍也》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62 文质彬彬 《雍也》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成语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不仅文雅,而且懂礼貌。
63先难后获 《雍也》
原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翻译: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仁’啊。
成语义:先辛苦而后收获。形容不坐享其成。
64 周贫济乏 《雍也》
原文: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翻译:我听说过,君子应救济急需要的人,而救济已经富裕的人。
成语义: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65浮云富贵 《述而》
原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那些荣华富贵如同天上的云彩。
成语义: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的很轻。
66 诲人不倦 《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接解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对于我有哪些呢?”
成语义:教导人不知疲倦。形容教导别耐心。
67 举一反三 《述而》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不到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点拔他;不到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点,他不能由此类推出相关三点,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成语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68 乐以忘忧 《述而》
原文: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你为会么不说:“他的为人,发愤时,竟然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就忘记了忧愁,连衰老就会到来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成语义:快乐的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
69乐在其中 《述而》
原文: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翻译:吃粗食,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
成语义:快乐就在这里。
70临事而惧 《述而》
成语义: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
原文: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翻译:孔子说:“赤手空拳要和老虎搏斗,没有船要趟水过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和我一起的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善于筹划谋略的而能争取成功的人
71暴虎冯河 《述而》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①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②比喻果敢勇猛。
72 求仁得仁 《述而》
原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翻译: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不有什么怨恨呢?
成语义:寻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愿望都已实现,如愿以偿。
73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在一块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向他们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改正。
74 述而不作 《述而》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只传述旧知识而不创作新知识,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
成语义: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新,指没有新的见解。
75 信而好古 《述而》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
76学而不厌 《述而》
原文:同66
翻译:同66
成语义: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77一隅三反 《述而》
原文:同67
翻译:同67
成语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即举一反三。
78饮水曲肱 《述而》
原文:同69
翻译:同69
成语义: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79用行舍藏 《述而》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我就去;不任用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啊!”
成语义:被任命进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
80 执鞭随蹬 《述而》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翻译:孔子说:“如果富贵是可以求取的,就是去当一名拿着马鞭的驭者,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取,我还是做我爱好的事情吧。”
成语义:手执马鞭,跟在马蹬旁边。比喻追随左右,尽心效力。
81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追不上,追上了不恐怕再失去它。
成语义: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又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8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同成语义。
成语义:不居于某种职位,就不用去谋划有关的事务。
83 笃志好学 《泰伯》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翻译:孔子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坚守治国做人之道,有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在哪里居住。
成语义:一心一意爱好学习。
84 犯而不校 《泰伯》
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翻译: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询问;学问多的向学问少的人询问;有才能却像没有,学问充盈却好像很空虚;被人冒犯了也不去计较。我从前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
成语义: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是儒家提倡的恕道。
85 六尺之孤 《泰伯》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翻译:曾子说:“能够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能够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坚守气节不动摇屈服。”
成语义: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
8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泰伯》
原文:曾子言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翻译:曾子说:“人到临死时,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形容临终嘱咐之言。
87 死而后已 《泰伯》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有仁德的人,胸怀不能不宽广,意志不能不坚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仁’作为自已的任务,不也是很重要的吗?直到死了才停止,不也是很久的?”
成语义:到死才停止。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
88 战战兢兢 《泰伯》
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翻译:曾子病重,召集弟子说:“看看我的脚和手,有没有毁伤的地方。《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像站在深渊的旁边,又像走在薄冰之上。”
成语义: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89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泰伯》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好像面对深渊,又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处于危险的境地,战战兢兢,提心吊胆。
90 不舍昼夜 《子罕》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面对奔腾不息的流水说:“时间流逝就像这水一样,日夜不停的地奔流。”
成语义: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比喻夜以继日。
9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乡党》
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成语义:原指吃米不满足于舂得细,吃鱼、肉不满足于切得细。后来形容食物精细做,极其讲究。
92 春风沂水 《先进》
原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土雩,咏而归。
翻译: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好,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一路回来。
成语义:原意是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93 成人之美 《颜渊》
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翻译: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做坏事。小人与这相反。
成语义:成全别人的好事或实现其愿望。
9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
原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义: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95 驷不及舌 《颜渊》
原文: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成语义:驷马虽快,也追不上说出的话。指话一出口就难以收回。戒说话应当慎重。
96 驷马难追 《颜渊》
成语义:比喻事实既成或话已出口,不可挽回。
97 刚毅木讷 《子路》
原文:子曰:“刚、勇、木、讷,近仁。”
翻译:孔子说:刚直、勇敢、质朴老实,语言谨慎,接近于仁。
成语义:刚直果断,朴实慎重。
98 大言不惭 《宪问》
原文: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翻译: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么实际去做就困难了。
成语义:说大话不知知道害羞。
99 谲而不正 《宪问》
原文: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晋文公诡诈不正派,齐桓公正而不诡诈。
成语义:诡诈而不正派。
100 一匡天下 《宪问》
原文: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
翻译: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
成语义: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如下:1、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典故: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并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2、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典故: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3、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典故: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了他,饮酒畅谈之余,孙穆王让自已的宠姬贾氏在帘后弹唱,而后谢榛奉上新词十四首,贾氏把它们一一谱曲弹唱,俩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
好了,关于“论语成语及其出处翻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论语成语及其出处翻译”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