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词典 成语词典
有关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_有关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ysladmin 2024-05-15 人已围观
简介有关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_有关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有关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有关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
有关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有关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
2.古人勤奋读书故事
3.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4.古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
5.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故事有
6.古人刻苦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如下:1、舍车保帅:公元前221年,秦国嬴政即位后,派人到向楚国买马。商人出售马,傲慢自大,看不起秦国的购买力,请求秦国丢掉大车保留少车,证明自己的财富实力。然而他并不知道,秦国的将领在买马时选择了身材好、气质出众的赵马,因此不需过多的车辆,最后通过保留少量车辆,成功买到了满意的赵马。
2、槟榔西施:公元前10多年,西汉著名诗人刘彻(即汉武帝)舍弃琴棋书画,日夜苦学,练就了“万言之难”、万人所共仰的卓绝文化功底。这期间,刘彻听到一名俊俏无双、能言善辩的女子吕雉名声鹊起,他便将其比喻为“槟榔西施”,成为后世传颂的典故。
3、青出于蓝: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郑庄公曾赏识过一位叫荣芝的高士兼武士。有一次,荣芝收到楚国诸侯夫差的邀请,前去效力。在贵族面前晒出他所精通的绘画和文字技巧,只见狼藉而已,却神似云龙,惊艳了在场人士,被赠与寿命长久的字,不仅成功地取得了夫差的信任,也将郑庄公隐藏多年的千里马放出来,此马自生而来,毛皮清新娟秀,外貌玲珑剔透。被人后来形容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计日而待:春秋时代,齐国眼病医生扁鹊在求医于蜀之前,领着精准浑圆的玉利器,从府城步行至蜀都郫县,以一枚黄金兑换治疗证。在蜀籍寻医,终能就诊,医学将算术功夫和经验知识综合运用,对提高医疗技巧具有重要意义。后人形容这个“计日而待”的故事,也成为了寻找突破口的成功策略典型。
5、兢兢业业:战国时期,悬壶济世的大医师扁鹊,也叫华佗。他不但对医学细致入微的探索和进步,更是为人爱惜性命,所以他的学生也都极其严谨。其中一名学生景岩深深感悟并笃定:我已经是医生,不能让患者失望。因此他在学习和工作中始终保持警觉和执着的态度,成为“兢兢业业”的典范。
6、殚精竭虑:西汉时期,长子县令周勃和夫人一起隐藏于居民家中,一日夫人卧床生病,他煞费苦心、殚精竭虑,调理着夫人的饮食调节,忙碌地处理家务。最终,他照顾得十分周到,夫人确实康复了。这个“殚精竭虑”的故事表明了勤勉、专注和毅力对于完成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必要的。
7、明明白白:汉武帝曾经遇到了一位不实在、讲话含糊不清的官员,他对其很失望。后来,大臣谢安的父亲谢震宁有一次上朝,当他向皇帝请辞并离开时,他向皇帝指出,如果只说实话不编造数据,只要一两句话就够了。汉武帝听后感觉万分惭愧,于是将这句话列为圭臬,下达了政令让所有大臣都以此为师。后世人形容这种讲话清晰明了而不含糊的态度为“明明白白”。
8、明哲保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曹操在一次战争中战败,被俘后,面对斩杀的危机,他提出自己是“明哲保身”的,希望对方能够释放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优秀的口才,曹操成功说服了对方,最终得以保住自己的性命。此事后形成了“明哲保身,坚壁清野”的典故,强调处世时应该聪明贤达,善于保身防身。
9、一元复始: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尽管他的人生经历成功和挫折都会有,但他依然可以从失败中快速站起来,继续前行,这种坚强和毅力,被形容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句话意味着即便身处困境,也要坚持信仰和目标,不断拼搏直至成功。
10、按部就班: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管仲刚上任时,勤政为民,公义无私。他提出按照各部位的规定和程序去办事,处理好每个环节并让它们协调有序,做到“按部就班”,使鲁国的政治和治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后来,“按部就班”逐渐成为一种顺序安排的方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语。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2、《凿壁偷光 》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3、《囊萤映雪》
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5篇)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1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裕ㄗ鲂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1.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2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3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一)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二)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三)
王冕放牛听讲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诸暨人。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去给财主家放牛,赚几文钱来补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学。他每次牧牛从乡学门前经过,听到里面琅琅的读书声,便停下来了,把牛拴在树上,在门外聚精会神地听个不止。有一次,他在乡学门外听课,一直听到天黑,竟把牛给跑掉了。父亲听说丢了财主家的'牛,又怕又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过学堂时,依然像以前一样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有一天,王冕的母亲对他父亲说:“王冕这个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亲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从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庙中,白天替庙里做些杂事,赖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个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佛像前面的长明灯光读书。由于王冕专心一意地刻苦学习,学问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四)
孙康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五)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可是,在欧阳修他少年时代,他的学习条件是很艰苦的。
在欧阳修四岁失去父亲,全家就只靠他母亲一个人来维持生活。母亲不愿欧阳修失学,于是,自己当了教师。家里贫穷,买不起文具,欧阳修的母亲就想出了别的办法。她看到沙滩上有鸟兽走过的足迹,认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写字。
于是,她就让欧阳修到沙滩上搬些沙来。她在家里选了一个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后,把沙倒下去铺平。这样,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笔墨纸砚。学习的时候,他的母亲折断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画出一个生字,等欧阳修他学会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写一个。欧阳修也利用这个地方来做练习。
母子两人,一教一学,教的认真,学的起劲。后来,欧阳修在文学上的许多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个小小的沙坑帮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六)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校正。
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青少年学习要像顾炎武一样具有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狱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未来的社会中施展身手。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七)
路温舒是西汉时人。他幼年时家里非常贫穷,靠放羊为生。他很有志向,虽然买不起书,但经常从别人那里借书来看。可借阅的书总是要归还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
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现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可以在上面写字、抄书了吗?于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时候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编好的席上。
通过这种方法,他积累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西汉有名的法官。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从小立志,并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朝着目标奋斗,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西汉路温舒幼年贫困,但他善于想办法,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成为了有名的法官。青少年置身于现代化文明管理的监狱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要珍惜一切学习时间,用知识充实自己,用技能武装自己,为出监后就业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4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开始发奋读书。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经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天的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的同意了。
于是他们每一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了能文善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5韦编三绝
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编联起来,做“韦编”。三:多次。绝:断。反复研读,以致编联竹简的的皮绳断了多次。指读书勤奋刻苦。(孔子韦编三绝)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
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如下:1.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来源于《东观汉记》, 记载着一个公元二世纪东汉末年时期知名学者班固欲以自己的经世济用之学说编写《汉书》的故事。
他提出要写一部历代史,讲明帝王将相、制度条例、风俗习惯等。为此他四处搜寻资料,一直在洛阳居住并在此广泛征集资料,最后终于完成了《汉书》。
2.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这个成语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名将魏文侯。当时齐国国君作为拜访魏文侯,由于路途迢迢来到魏国时已是半夜,所以坚持要在魏国宰相的家中歇宿,并准备了特意带来的精美的孔雀,想要送给宰相所做的贿赂。
魏文侯瞬间看出这道贿赂的深意,并没有接受,而是给了齐君一个深刻的警示,即“孔雀虽然飞过鸟杀人,但却被众人追逐”。
3. 纸上谈兵
成语“纸上谈兵”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梦李白外传》。故事讲述白居易的梦中,与唐代诗人李白共话天下大事。
在此时,有一位将领加入他们的谈话,几番议论后,这个将领,则以一幅地图为证据和他们辩论,最终白居易意识到无论再如何谈论,只是“纸上谈兵”,真正的决策者才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军队的命运。
4. 谈天说地
谈天说地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代著名文学家萧统。相传他常常和书生们聚会交流,尽管他所谈的话题广泛,但始终遵循其唯一的准则:“无禁忌,不偏颇”。而且他并不把自己看作是学者或专家,而是像同伴一样坦率、自然,所以那些年轻的人们深受他的吸引。
5. 论语牛鬼蛇神
成语“论语牛鬼蛇神”源于唐朝时期僧人慧远。据传,慧远的学生来找他请教佛法,慧远告诉他们:如果你们想要彻底明白佛法,那就必须先去看保物,知道所有形态的奥秘和真相,才能更好地领悟宇宙的。
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故事有
1、负薪挂角汉朝时期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2、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习机会。
3、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3、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边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闻言,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后来,二人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4、悬梁刺股
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这样,每当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孙敬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也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侯学问并不多。他舟游四方却得不到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努力读书。
每当他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5、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里借书来读。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读书,欧阳修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古人刻苦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古人刻苦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悬梁刺股等。一、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二、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并不要报酬。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三、悬梁刺股。
古代有一位贤士,叫孙敬,每天闭门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学习。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
如果读书疲劳困倦,眼睛一闭上,睡着了,头必然要低下来,那么,悬在梁上的绳子就会拉起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这样就能够继续读书了。后来,孙敬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学士。
好了,今天关于“有关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有关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