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词典 成语词典

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_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呢

ysladmin 2024-07-05 人已围观

简介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_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呢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

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_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呢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中的人物及故事?

2.《三国演义》里还有什么成语故事

3.请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10个)

4.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成语故事?越多越好

5.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6.《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_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呢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中的人物及故事?

       偃旗息鼓(一身是胆)-赵云

       三国时代,一次曹操与刘备交战。刘备命令大将赵云、黄忠去抢夺曹操的粮食。曹操带领大军追赶赵云。赵云边打边退,一直退到营寨前,叫士兵打开营门,放倒军旗,停止擂鼓,在营外设好埋伏。曹军追到,看到这种情景,怀疑有埋伏,就撤退了。

       事后刘备对诸葛亮称赞赵云:"子龙一身是胆也."

       “偃旗息鼓”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停止攻击或者事情中止。

       草船借箭 -诸葛亮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三顾茅庐 -诸葛亮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刘备听谋士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学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恰巧诸葛亮那天出门在外,刘备失望地回去了 。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没想到诸葛亮又是出外闲游。张飞是个急性子,本来他就不愿意再去,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来意,然后就回去了。

       虽然,刘备回去了,可是他请诸葛亮的心并没有改变。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他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很鲁的说:"让我一个人去,如果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很生气的把张飞责备了一顿。

       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诸葛亮醒来,才坐下来谈话,恳请他替国家做事。助他一臂之力。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三国演义》里还有什么成语故事

       成语和故事名称:火烧赤壁 六出岐山 七擒孟获 三顾茅庐 桃园结义 三让徐州 舌战群儒 智激周瑜

       三气周瑜:

       一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二气周瑜

       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让周瑜气得吐血。这也就是现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俗语的由来了。

       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但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七擒孟获:

       蛮王孟获入寇蜀中,诸葛孔明带兵平乱

       孟获抗蜀军初战遭擒,被放

       渡泸水再次遭擒,被放

       识诈降三次遭擒,被放

       空营计四次遭擒,被放

       窝里反五次遭擒,被放

       驱巨兽六次遭擒,被放

       烧藤甲七次遭擒,投降

请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10个)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成语故事?越多越好

       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以及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1、桃园结义

       人物及故事:刘备、关羽和张飞,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草船借箭

       人物及故事: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3、如鱼得水

       人物及故事: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自己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

       4、大器晚成

       人物及故事: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

       5、虎踞龙盘

       人物及故事:刘备为了联吴抗曹,派诸葛亮去吴都建业去游说孙权。诸葛亮到了建业,看到秣陵的山势地形,感慨地说:“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龙环绕建业,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6、望梅止渴

       人物及故事: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曹操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曹操快速赶到队伍前面,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了,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7、舌战群儒

       人物及故事:诸葛亮为联吴抗曹而出使江东,在谒见孙权之前,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会于外堂,其中张昭等多数文臣主张降曹,知诸葛亮来意,故意挠起论争,欲使诺葛亮知难而退。谁知诺葛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使得孙刘联盟,公抗曹兵。

       8、刮骨疗毒

       人物及故事: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派人四处打听名医。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

       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9、锦囊妙计

       人物及故事:刘备应孙权要求到江东结亲,又怕孙权加害,带了赵云当护卫。诸葛亮临行前给了赵云三个锦囊,让赵云在特定的时候打开,来一一解决困局。

       10、吴下阿蒙

       人物及故事: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这件事为什么这么晚呢?”

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的成语故事有得陇望蜀、七步之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望梅止渴、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

       (一)得陇望蜀。《二十四史》中记载,宣帝司马懿跟随曹操去讨伐张鲁,对魏武帝曹操进言道:“刘备以欺诈和武力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就出兵远方去争夺江陵,这个机会不能错过。现在我们如果出兵到汉中显威,益州就会惊慌,趁机进兵、兵临城下,势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势很容易建立功业。圣人不能违逆天时,也不能丧失时机。”魏武帝曹操说:“人就是苦于没有满足,已经得到了陇西,还想得到蜀。”最终没有听从宣帝司马懿的意见。成语得陇望蜀出自于魏武帝曹操的对话。得陇望蜀,常用于人心不知足。

       (二)七步之才。公元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曹丕称帝后, 仍嫉妒曹植才学,特招曹植入殿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以兄弟为题,限你六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为计。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七步之才,现常用于夸奖某人有非常高的才能。

       (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曹睿死,司马懿杀了曹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里,威胁要封晋公。曹髦气愤不过,说:“司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现常用于某人有明显的阴谋。

       (四)望梅止渴。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乐不思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乐不思蜀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六)三顾茅庐。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南阳城西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汉末刘备三次前往南阳卧龙岗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

       1、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2、七步成诗:(曹植)

       世说新语文学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做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3、吴下阿蒙:(吕蒙)

       当初, 孙权对 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 寻阳的时候, 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这件事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4、舌战群儒:(诸葛亮)

       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5、单刀赴会:(关羽)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

       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写出三国演义故事有关的成语

       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

       七擒七纵

       六出祁山

       舌战群儒

       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

       负重致远

       出言不逊

       兵贵神速

       吴下阿蒙

       断头将军

       车载斗量

       势如破竹

       老牛舐犊

       如嚼鸡肋

       坚壁清野

       巢毁卵破

       顾曲周郎

       一身是胆

       超群绝伦

       七步之才

       才占八斗

       空城计

       如鱼得水

       髀肉复生

       如饮醇醪

       步步为营

       偃旗息鼓

       七步成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身在曹营心在汉

       欲擒故纵

       乐不思蜀

       刮骨疗毒

       计收姜维

       计取陈仓

       苦肉计

       江东赴会

       吕布戏貂禅

       击鼓骂曹

       蒋干盗书

       走马荐诸葛

       张飞赔罪

       设连环计

       义放曹操

       桃园结义

       水淹七军

       诸葛亮吊孝

       辕门射戢

       黄忠请战

       回荆州

       横槊赋诗

       三英战吕布

       曹操献刀

       单骑救主

       马跃檀溪

       初出茅庐

       过五关斩六将

       捉放曹操

       桃园三结义

       大意失荆州

       三国归晋

       火烧连营

       赤壁大战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诸葛亮)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刘备立军令状,三天备十万支箭)

       千里走单骑(关羽主要讲述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过关斩将(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乐不思蜀(刘禅被封为安乐侯后,司马昭问曰,思蜀国呼,禅曰,不思)

       望梅止渴(曹操大军缺水时,曹操骗大家,前边有片梅林,士兵们流出口水来就解渴了)

       舌战群儒(诸葛亮赴东吴,联盟对抗曹操时,与东吴群臣辩论)

       大意失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 )

       七擒七纵(诸葛亮妙计七擒七纵蛮王孟获)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篡魏之心)

       六出祁山(诸葛亮北伐魏国,皆无功而返)

       初出茅庐 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好了,今天关于“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